金融危机 三人同舟① 身后传承各不相同 May 18th 2013 |From the print edition 炼金术士:三位央行行长与一个硝烟弥漫的世界 By Neil Irwin. Penguin Press; 448 pages; $29.95. Headline; £25. Buy fromAmazon.com, Amazon.co.uk 从央行的建筑风格能看出很多东西。美国央行大楼方正、低矮、结实;欧洲央行是一座雄伟的高楼;站在街头看,英格兰银行像一座堡垒,没有窗,墙很厚。这些地方给人的感觉是肃静、威严。③ 纵观金融危机史,不难发现三大央行如此强大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尼尔•欧文以美联储为例,说明了为什么历史上出现的危机是中央银行产生的一个原因。1907年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中央银行,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包括地震、市场骗局和投资泡沫导致了银行的崩溃,证明美国的银行制度脆弱、容易失败。需要有一家银行在其他银行承受重压的时候,在背后为他们提供支撑,由此美联储应运而生。 欧文先生的博闻强识令人惊叹。他常使用历史上主要经济危机中的轶事来解释金融术语。这些术语不但含义深奥,还一直在变化。比如说,1866年起在英国使用的含糊术语“贴现商号④”到1907年的时候被替换成了顺口的美国版本:“托拉斯”。笔锋一转,欧文先生介绍了三大央行的现任行长伯南克、特里谢和默文爵士的个人经历,分析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他们对2007年经济危机的反应。伯南克的形象最吸引人:幼年时的“神童”、青年时留长发的不羁学子、成年后的“共识建立者”。默文爵士和伯南克同是一流名校出身,却是一位顽固的传统经济学家,不太会团结人。特里谢以前是诗人、左翼活动分子,现已成为一名智计百出、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当危机来袭之时,他们都采用了类似的策略:以“巨额资金”刺激经济。伯南克很快就在国内达成了共识,确定了美国的应对措施。而默文爵士则只有空谈,无人响应、进展缓慢。 对于默文爵士的这一批评贯穿全书。类似批评可能许多英国读者早有所闻。可能是因为笔者所使用的评论性资料来源有限,其中又包含了来自前英国央行利率制定委员会的大卫•布兰费罗(David Blanchflower)的资料(此人和默文爵士合不来)。但本书对深层次权力转移及个性冲突的描绘细致入微,因此这个小缺陷也显得微不足道。 2009年,随着金融风暴演变成欧元危机,央行开始购买政府债券。于是央行行长们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更具影响力了。默文爵士和特里谢先生开始对政府策略发表意见。这标志着央行不仅能够独立运作,还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施加影响。 有了这项新增的权力,决策果断、行动迅速的美联储在三大央行中表现最好。其中伯南克对以往危机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作用。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有些落后,而欧洲央行更是远远落后。欧文先生较详细地解释了欧洲央行在危机发展过程中提高利率的原因:对于通货膨胀的过度紧张。当时其他央行都在想办法保持低利率。而且欧洲央行在开始购买国债之后,仍坚持其强硬的立场,要求相关政府以削减赤字为条件来换取援助。 书末写到,虽然伯南克的表现明显优于默文爵士,但两人都造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权力的加大。在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总部,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西班牙和意大利已被迫执行了欧洲央行的政策,但迄今却仍深陷于衰退之中。看来欧洲央行的权力正走向衰退。 译者注: ①题目可能来自英国幽默小说的经典之作、杰罗姆•K.杰罗姆(Jerome K.Jerome)的同名小说《三人同舟》,参考: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20076/ ②参考:《欧债危机特写: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四晚三天》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4/13/3762715_278171261.shtml ③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总部大楼外景 ④ discount house 贴现商号,是英国金融制度中的独特事物。贴现行在英格兰银行与清算银行之间处于中心地位,主要通过贴现与再贴现传导英格兰的货币政策及英格兰银行对银行的管制。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discount house - in the UK until the 1990s, a type of bank that bought and sold agreements to pay debt, such as bills of exchange, at a reduced price.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4:57 , Processed in 0.0705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